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按下“重啟鍵”以來,“湖北造”正成為湖北省疫后重振的重要力量。
工業力量支撐大盤
汽車是“湖北造”的第一大支柱產業。武漢市目前已擁有東風、本田、神龍、上汽通用等眾多整車企業,以及超過千家零部件企業,年產值超過3000億元。其中,被稱為“中國車都”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汽車年產銷量達百萬輛,約占全市的3/4。當下,武漢市正著力打造“一集群、兩高地”,即打造萬億汽車產業集群、汽車產業創新高地和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高地,努力成為自主品牌汽車搶占國內大循環的制高點和加速國際國內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4月湖北省經濟社會重啟以來,工業經濟逐步向好,特別是汽車制造、電氣行業回溫較快,積極因素在不斷累積。”湖北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說。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湖北省制造業銷售收入連續4個月正增長。4月~7月,制造業銷售額月度增幅依次為5.7%、7.6%、6%和8.9%,4個月合計同比增幅為7.9%,反映全省制造業銷售穩步回升、形勢向好。
最為搶眼的是汽車制造業,5月以來,湖北省汽車制造業銷售額連續3個月增幅超過20%。7月汽車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2.7%,累計銷售額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2.7%,反映國家和地方一系列促進消費政策正在逐步發揮作用。同時,醫藥制造業7月銷售額同比增長16.4%,1月~7月累計銷售額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5.7%,反映疫情對藥品和醫療用品的需求持續增加,帶動醫藥制造業形勢大好。
湖北省社科院財貿所助理研究員劉司可認為,湖北省作為工業大省,企業銷售額3個月連續實現正增長,說明湖北省經濟底子在、韌性在,尤其是汽車制造等工業經濟疫后重振,“湖北造”穩住了全省經濟大盤。
高技術制造表現亮眼
新興產業表現亮眼,成為推動湖北省制造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的“加速器”。經濟數據顯示,6月湖北省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8.8%,快于全部規上工業增速6.8個百分點。高新產品微型計算機、光纖、鋰電池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7.8%、10.8%和48.5%。長飛、光迅科技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速奔跑,分別實現兩位數增長。
截至7月,湖北省制造業新增的投資和項目更多布局在新能源、節能環保、智能制造、信息技術等高新領域。經過多年培植,傳統產業注入新技術、新模式,“變身”新興產業。2017年~2019年,全省“萬企萬億技改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2萬億元,1100多家企業通過“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強筋壯骨,更好地搏擊市場。
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新技術制造業實力增強,新動能正加速成長。7月,湖北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銷售額增長20.6%,增幅環比提高5.6個百分點,累計銷售額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93.4%。從主要行業看,電子器件制造業、計算機制造業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41.9%和20.8%。從企業看,武漢高芯科技有限公司、武漢新芯集成電路制造有限公司、長江存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銷售額同比均增長翻番,武漢天馬微電子有限公司、武漢天喻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56%和31.3%。
紓困惠企政策發力
今年第二季度以來,湖北省全面啟動領導干部走訪服務企業專項活動,各級稅務機關領導干部進工廠、入車間,送政策、解難題,增信心、穩預期,助力市場主體趕訂單、拓市場、補損失。
作為湖北省汽車制造業的龍頭車企,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扎根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17年,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單體工業企業。受疫情影響,在停工停產兩個多月后,企業于3月10日后陸續恢復生產,但短期內消費者購買力、物流等均難以快速恢復,加劇了企業資金流壓力。針對企業困境,武漢市稅務局用足用活稅費優惠政策,迅速為該公司減免第一季度房產稅826.1萬元、城鎮土地使用稅217.8萬元,辦理增值稅留抵抵欠1.2億元。特別是為企業辦理延期繳納稅款6.8億元,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截至7月底,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內483家規上工業企業實現應復盡復,其中215戶汽車整車及零部件制造企業全部復產達效,復工復產率達100%。
除了汽車制造企業,與汽車產業關聯配套的鏈上企業同樣受益于減稅降費政策紅利。“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減稅降費紅利緩解了我們的資金壓力,今年1月~7月,公司共獲得稅費減免2894萬元。節省下來的資金,我們都投入到了新技術研發。”湖北齊星汽車車身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總監盧志剛介紹說,“公司實施技術改造,采用機器人自動化沖壓、焊裝和涂裝等自動化生產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前7個月,公司生產汽車車身3.5萬臺,同比增長27%;實現銷售收入16.2億元,同比增長8%。”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