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濟源市,相傳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仲夏時節,在地處王屋山深處的下冶鎮吳村和石槽村,丹參田紫花搖曳,辣椒地紅綠相間,黃牛棚里哞聲不斷,加工廠內機器轟鳴。
六年前,兩個村子還是省定貧困村,耕地分散、農業基礎薄弱。在國家稅務總局濟源市稅務局的對口幫扶下,當地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不斷增強兩村的“造血”功能,點燃了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希望。目前,吳村、石槽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共51戶182人已全部脫貧,年人均純收入已達萬元以上。
趙革命的“革命黃牛”品牌
“一頭牛能賣2萬元,一年下來凈賺20萬元那是絕對沒問題。”算起自己這本“脫貧賬”,曾經的吳村貧困戶趙革命笑得合不攏嘴,如今的生活,對他來說簡直就像做夢一樣。
2014年,身患重病、負債累累的趙革命成了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5年,到村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稅務干部楊玉祥決心幫趙革命走出困境,協調為他申請貸款和補貼,手把手帶著他邁出了養牛脫貧第一步。
實實在在的幫扶,點燃了趙革命的干勁。他整修養牛場,購進了20多頭牛;承包了10多畝地種植小辣椒,購買了拖拉機等農機具。趙革命的養牛場規模越來越大,到今年6月,存欄量已達50多頭,價值80萬元。就這樣,曾經的貧困戶成了村里的養牛專業戶。
今年“七一”前夕,趙革命光榮入黨。趙革命和稅務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商量成立養牛專業合作社,吸納村里小規模養殖戶,聯合打造“革命黃牛”品牌,招收村民到牛場打工,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
石頭縫里長出脫貧“良藥”
在吳村的260畝丹參種植基地里,楊玉祥拿著一株朱紅色的丹參告訴記者:“按每畝平均收益3200元~4000元的行情,單這一項,貧困戶戶均增收就將達到1萬余元。”
吳村、石槽村地處王屋深山,石多土薄,種田全靠天。一直以來村民都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農作物為主,收入微薄。脫貧攻堅戰打響后,駐村稅務干部和村“兩委”班子經過多方考察,發現兩村土地非常適合中藥材生長,而丹參是中藥材中銷路較好的一種。
在稅務部門的全力協調下,吳村、石槽村與天津天士力集團聯合建立丹參種植示范基地,組織村民種植丹參,并負責收購與銷售,給予每戶每畝200元補助,直接帶動27戶貧困戶就業增收、脫貧致富。
“以前從年頭忙到年尾最多掙個1000塊錢,現在我把責任田租給丹參種植基地,租金帶補助一年能有1300塊,如果自己種的話收入會更多。我媳婦目前還在基地打工,每個月都能收入1000多塊錢。”吳村村民趙保全談起家庭收入時特別高興。
就業“直通車”開到家門口
“我主要加工粗一點的鋼絲繩,17毫米,一根7塊錢。我媳婦勁兒小,加工15毫米的鋼絲繩,一根5.5元。一天下來,我倆大概能做40根,平均能掙200多塊錢。”在自家空地上,石槽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吳浩、孫小連夫婦正熟練地加工鋼絲索具,雖然天氣炎熱,但難擋他們早日脫貧致富的干勁。
“去年,稅務局結合我們家的實際情況,幫我們爭取到這個在家門口務工的機會。我們只需要出人,工具、勞保用品、原料都是公司派車定期配送。更重要的是工資一月一結,從不拖欠。”說到這兒,吳浩開心地笑了起來。
為幫助貧困群眾就業,濟源市稅務局引導河南巨力鋼絲繩制造有限公司為貧困戶提供就地就近就業的機會,帶動濟源下冶、王屋、邵原、承留、克井五鎮253戶困難農戶增收100余萬元。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發揚叩石墾壤、久久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通過畜牧引種、壯大合作社經濟、產業獎補等方式,加大產業扶貧力度,把王屋深山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帶領山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濟源市稅務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振說。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