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降費微觀上提升企業等市場主體盈利水平,宏觀上助力我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
稅收是影響市場主體生產經營的重要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成為檢驗稅收在保市場主體上發揮作用的試金石。2020年上半年,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采取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交上了一份讓納稅人滿意的答卷。
減稅降費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巨大沖擊,我國很多市場主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市場主體最困難的時候,作為市場主體的“合伙人”,國家稅務部門“該出手時就出手”,大力落實為市場主體減稅降費政策,送來“及時雨”。
一條扁擔挑兩頭。減稅降費一方面減少政府收入,另一方面從微觀上支撐了企業稅費成本降低,提升了企業盈利水平,鞏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成本成效。稅務部門監測的10萬戶重點稅源企業數據顯示,重點稅源企業的單位營業收入稅負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比一季度降低0.4個百分點。6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比上月加快1.3個百分點。上半年,重點稅源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增速比一季度回升5.5個百分點。
小微企業是發展的生力軍、就業的主渠道、創新的重要源泉。與大中型企業比起來,小微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穩定住了小微企業,就穩住了我國經濟的基本盤。2020年以來,為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國家推出了一系列小微企業普惠性稅收減免政策,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提振市場信心。上半年,小微企業普惠性政策累計新增減稅1164億元,呈現出覆蓋面廣、受益度大、指向性強等特點。
微觀企業等市場主體經營效益的改善,在宏觀上體現為我國經濟增速由負轉正。第二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5011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3.2%,第一季度為下降6.8%,經濟增速實現由負轉正,經濟整體呈現快速回升態勢。
讓稅收現代化治理水平在保市場主體中不斷提高
當前,因為疫情而產生的經濟、政治等一系列影響還在持續發酵過程中。下一階段,稅收保市場主體的任務將更加繁重。這個過程,也是稅務部門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稅收治理能力的過程。
按照“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少優惠”的標準進一步優化稅制。通過簡并增值稅稅率、科學確定小規模納稅人起征點、減少簡易征收等方式,最大限度打通增值稅的抵扣鏈條,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穩步推進消費稅改革,條件成熟的稅目后移征稅環節并穩步下劃地方,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的稅收征管積極性。在穩定企業預期方面,7月24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17個部門共同印發《關于健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制度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建立減輕小微企業稅費負擔長效機制。這意味著,稅收等政策確定性將進一步增強,對于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會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
統籌好“放管服”之間的關系,防止出現“鐵頭銅腳麻稈腰”。“放”“服”與“管”不是對立的關系,不能為了“放”“服”而“疏于管理”甚至“不敢管、不會管”。簡政放權的前提是創新稅收征管模式。“保市場主體”絕不意味著眉毛胡子一把抓,更重要的是通過加強稅收征管為納稅人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稅收競爭環境。稅務部門和市場主體應共同努力,營造好的稅收營商環境,為改善稅收征管和納稅服務創造有利的外部條件。
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疫情沖擊之下,稅務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與財政、金融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在涵養和保護稅源上做足功課。例如,發揮好稅收大數據的作用,幫助納稅人做好上下游產銷銜接。
有恒產者有恒心。稅務部門應借鑒國際經驗,不斷完善稅收政策,使市場主體能夠通過慈善信托等形式完成企業控制人的新老交替。這樣一來,可以使納稅服務涵蓋企業的全生命周期,既保住了當前的市場主體,又弘揚了企業家精神,推動現代企業制度不斷完善,為中國經濟繼續乘風破浪提供不竭動力。
加強對數字經濟的稅收監管。疫情之下,“危中有機”,本已火熱的數字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指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稅務部門應乘勢而上,明確數據平臺企業向稅務部門的數據共享法律責任,為各類經濟主體構建公平公正的稅收競爭環境。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