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廣東省外貿出口形勢變得嚴峻,加工貿易企業首當其沖。挑戰當前,加工貿易企業如何“跨過坎”“挺過去”“謀出路”?近日,記者走訪廣東省多個城市,了解加工貿易企業的“應疫之擇”“突圍之路”,探究國家稅費優惠政策和稅務部門的主動服務如何為加工貿易企業復產強信心、添助力。
大數據助“解困”
讓企業有動力“跨過坎”
百家企業百本賬,疫情之中各有難題。汕尾市敏興毛織(海豐)有限公司是港商獨資企業,產品主銷國外,是汕尾紡織加工貿易行業的龍頭代表。疫情期間,公司面臨開工延緩、工人緊缺等多項問題,發票申領也一度讓公司負責人陳巍有些擔憂:“不知道發票增加的審批、領取這些流程會不會因為疫情原因有所延遲,怕趕不上給客戶開票,影響信譽。”
出乎他意料的是,所需發票主動送上門來了。原來,當地稅務人員通過查詢大數據分析到公司可能存在發票增領的需求,主動與公司聯系,并為公司提供全程“非接觸式”服務。“那天,我剛起床打開微信,就看到了稅務人員推送的發票快遞申請的指引鏈接,動動手指,就完成了發票申領,還免費送上門。”陳巍直言驚喜。
稅收大數據的運用,讓稅務部門的服務在疫情中變得更加主動、更加及時。早在2月下旬,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便開啟為期一周的“深入問需問計、助力復工復產”行動,一場場讓大數據“把脈”行業發展、疏通產業鏈復工復產堵點的調研行動在全省各地迅速鋪展開來。
在東莞,稅務部門打造了經濟運行分析的大數據系統,利用增值稅發票、財務報表、納稅申報等企業經營第一手數據信息,動態監測企業經營狀況、透視企業行業發展困境、預警企業運營和經濟運行風險,將相關企業歸類跟蹤,并由稅收服務專員主動對接,為不同企業提供不同政策幫扶。
稅費政策送“暖意”
讓企業有底氣“挺過去”
京瓷辦公設備科技(東莞)有限公司是一家隸屬于日本京瓷集團的加工外貿型企業,產品出口到歐美國家和亞太地區部分國家。然而,隨著疫情在歐洲、美國等地蔓延,公司訂單大量減少,第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約38.2%,公司陷入運營成本加劇、流動資金日益緊張的困境。
但寒冬里也有暖意。該公司財務負責人陳劍鋒說:“稅務人員幫助我們申報了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完成申報后減免的900多萬元稅款緩解了企業成本壓力,讓我們的研發得以繼續推進。”
大企業感到的“撐企力”,小微企業也感受明顯。位于惠州市惠陽區沙田鎮的創輝塑膠(惠州)有限公司,主營生產塑膠玩具,產品100%出口歐美等地。受境外疫情影響,該公司今年年初營業額同比下滑超60%,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也陡然增加,讓負責人余智強“壓力山大”。而這個時候,快速到賬的出口退稅款猶如雪中送炭。“近10萬元的出口退稅,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讓我們這些小微企業得以站穩腳跟、渡過難關。”余智強說。
據統計,今年1月~6月,廣東共為出口企業辦理出口退(免)稅1462.1億元。快速注入的資金活水成為許多廣東加工貿易企業“挺”過難關的重要力量。
隨企而變的“護航”服務
讓企業有信心“謀出路”
轉變,是疫情中許多加工貿易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生產激光打印機、電子琴、機頂盒等電子產品的金寶電子(中國)有限公司作出了一個大膽的“轉變”——抓住5G發展機遇,由出口轉內銷。
“受全球疫情影響,打印機訂單金額與年初預估相比下滑50%。經過一番研究討論,我們決定接入區域5G供應鏈,為國內知名通信企業提供基站設備、無線模塊等加工產品,由外貿轉向內銷,打開國內市場。”該公司財務經理劉元華說。
這一轉變不僅意味著客戶群體的變化,還有生產線的調整、員工的再培訓、財務稅務管理的優化調整等。劉元華介紹,接連到賬的稅費優惠盤活了公司的資金流,讓公司在針對國內客戶優化生產設備、生產流程時有了更多資金。
與稅費優惠同步到來的,還有稅務部門量身定制的輔導服務。了解到該公司的發展“轉變”方向后,東莞市稅務部門迅速組成專門小組,上門為企業進行“一對一”輔導,幫助企業解決在轉戰國內市場過程中遇到的稅務問題,助力企業順應趨勢走好轉型之路。
從事服裝及來料加工貿易的盈峰泰紡織有限公司也選擇了“變”。受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訂單量同比下降了48%。“隨著海外疫情蔓延加劇,我們不少外銷訂單都被取消。目前我們正在積極思考轉型升級和擴大國內市場的問題,減稅降費讓我們對搶占國內市場有了更多的信心。”該企業負責人盧柱恒介紹說,在稅務人員的輔導下,企業今年累計享受防疫稅費優惠106萬元。“省下的稅費,都是企業轉型發展的動力。”盧柱恒說。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