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階段,稅收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稅收工作必須圍繞“六保”和“六穩”展開。
李克強總理在5月22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減稅降費”一詞出現了六次,或回顧2019年的工作,或安排2020年的工作,可見減稅降費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之重。但是“減稅”絕不等同于稅收工作的全部,稅收支持也決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出臺新的減稅政策。今年的稅收工作,應在落實好減稅降費工作的同時,創新思維,結合2020年經濟工作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認真落實。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決定了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需要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努力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中國經濟總體向好趨勢不變,經濟韌性還在,但需要采取超常規舉措,才能應對這種困難、復雜的不確定性局面。“六保”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以“六保”促“六穩”,穩中求進,當是2020年經濟社會工作的主線。“六保”是底線,沒有“六保”,經濟社會就不可能實現穩定。在抗擊疫情階段,稅收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前提下,稅收工作必須圍繞“六保”和“六穩”展開。
用好政策組合。稅收對“六保”和“六穩”支持作用的發揮,應建立在對現行的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綜合研判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的稅收政策,加強政策的組合,形成合力,更有效地發揮稅收政策的作用。以就業為例,就業是“六保”和“六穩”中的第一項內容。對于促進就業,現有稅收政策已多有涉及。促進小微企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本身就是促進就業的稅收政策。小微企業是就業大戶,80%以上的就業靠小微企業來解決,對小微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政策,有利于小微企業的發展,自然有助于就業。還有一些政策看似不是直接服務于就業,細究之下,對促進就業很有幫助。例如,我國持續提高增值稅起征點,2019年1月1日起,增值稅起征點從月銷售額3萬元提高到10萬元,小微企業從中受益。又如,各省級政府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在50%幅度內減征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地方稅種及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受益的也主要是小微企業。
做好政策評估。做好稅收政策的“預”評估和“后”評估是稅收政策發揮作用不可或缺的環節。既要從總量上看稅收政策的貢獻,又要從結構上入手,分析稅收的作用機理。根據政府工作報告,2019年減稅降費2.36萬億元,2020年為企業減稅降費將超過2.5萬億元。總量上看,減稅降費力度很大,是稅收政策總體作用的表現。同時,應從結構入手,分析減稅政策的受益群體,進一步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精準性。為此,有必要對以下問題作出回答:哪些經濟主體獲得了減稅?哪些行業、哪些地區受益更多?哪些行業、哪些地區減稅政策還需加強?受益者是不是稅收政策預定的目標群體?
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一環扣一環,環環都不能有閃失,否則鏈條就可能不完整甚至被打斷。要關注鏈條上的企業,注意它們在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設身處地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在經濟正常運行時期,產業鏈供應鏈問題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解決;在疫情發生時期以及防控常態化時期,產業鏈供應鏈問題就不能按照常規方法來處理,強調市場作用的同時,包括稅收在內的政府作用需要進一步強調。例如,關注行業企業的投資熱度等稅收之外的指標。
緩解企業資金流壓力。對于企業來說,資金流特別重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不一定只能通過減稅。有些企業的資金流問題是短期問題,是在特殊背景下遇到的特殊困難。對這樣的短期現金流問題,延緩繳稅效果顯著。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一律延緩到明年,就很得人心。看似沒有直接減稅,但一樣起到了給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提供幫助、提供資金支持的效果,是在用稅款幫助企業實現內源融資。稅收政策起到的作用,一點兒也不亞于其他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金融政策。
總之,稅收工作應緊緊圍繞“六保”“六穩”,在擴大內需戰略的落實中發揮有效作用,在促進消費和投資,特別是在促進消費升級換代和“兩新一重”建設上“做文章”。稅收對消費和投資的支持應做到“走一步看三步”,而不是受眼前的短期利益所束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面對外部環境變化,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因此,在已經初步建立起現代稅收制度的基礎上,應適應開放型經濟要求,繼續深化稅制改革,補齊稅收制度短板,塑造更加適應新經濟形態的公平的稅收環境,讓稅收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