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深入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有效推進企業復工復產。繼續推動稅收法治化、信息化建設,優化稅收營商環境,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稅收征管與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稅務部門認真落實稅收優惠政策,不斷優化拓展服務,充分發揮稅收職能作用,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接下來,通過深入落實減稅降費,繼續推動稅收法治化、信息化建設,稅收將繼續為防疫情、促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減稅降費為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提供政策新動能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稅費政策。這些稅收政策的推出,有利于調動行業企業、醫療機構和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積極支持疫情防控。有效降低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用工成本,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和復工復產信心。目前來看,各類市場主體對這些政策及時推出、落實的認同度和滿意度較高。
減稅降費是我國政府近年來推出的助力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政策。這項政策能切實降低市場主體經營成本,在激發市場主體創新創業意愿和擴大稅基等方面效果明顯,既是積極穩妥的財稅政策,也是實實在在的民生政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稅務部門第一時間落實了中央出臺的關于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的稅收優惠政策。疫情防控工作重點轉向與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并重后,稅務部門又第一時間推出了針對市場主體、小微企業和外貿外資領域落實減稅降費的稅收指南。應該說,減稅降費政策在疫情防控時期不但沒有“減量”,而且進一步“提質”,為中央部署推進疫情防控與促進復工復產雙重目標提供了強勁新動能。
下一步,應推動常態化減稅降費與特定時期減稅降費相結合,在經濟發展的不同周期貫徹和實現不同的經濟社會政策效果,既要壯大實體經濟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又要促進復工復產為中小微企業紓困解憂。
依法治稅為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貢獻法治正能量
依法治稅是全國稅務部門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中心工作,也是在依法治國背景下檢驗稅收治理效能的重要標準。對于依法治稅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依法開展稅收征管和服務;二是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對于前者,可細化為放管服改革、優化征管服務和加強風險監管等多個方面。放管服改革在形式上看是規范和清理行政審批權,其實質是減少沒有法律依據和法律授權的行政權,是依法征稅的重要表現;優化征管服務在形式上看是轉變政府職能,其實質是政府依法運行以減少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加強風險監管在形式上看是對納稅人的評估和風險提示,其實質是稅務部門指導企業合規納稅的法定職責履行。對于后者,稅務部門靈活運用金稅三期、稅收大數據和電子底賬系統等平臺以及“雙隨機一公開”稅務稽查監管機制,正確適用現行涉稅行政和刑事法律法規,從嚴從速從重打擊騙稅與虛開違法行為,為合法經營的納稅人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目前來看,納稅人對稅務部門的依法征稅和執法透明度工作的滿意度較高,稅務部門成為行政機關各系統建設法治政府的典范。
今后,應繼續確保稅務系統依法治稅與法治政府建設步伐相適應,既要嚴格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帶好隊、收好稅、不隨意減免稅,又要根據中央部署及時有效地精準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定好位定好責,依法依規減免稅。
信息化征管為“放管服”改革和營商環境建設提供強大支撐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事關政府與市場之間的良性協調,是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今年1月起,《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以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為主導原則的政府職能轉變改革步入深水區。
以促進企業復工復產為契機,稅務部門借力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深入拓展“非接觸式”辦稅繳費,提升稅收治理能力。國家稅務總局持續貫徹落實深化稅收領域“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兩個五年工作方案,推動各地稅務部門圍繞“盡可能網上辦”原則,持續拓展電子稅務局功能,把“便民辦稅春風行動”推出的各項措施落地落實落細。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布會消息,目前,大部分地區企業90%以上的涉稅業務均可在網上辦理。當前,稅務總局繼續推出促進復工復產并切實解決納稅人痛點難點問題的信息化措施。從今年4月起擴大新辦納稅人免費領取稅務UKey試行地區,實現更多稅費業務從實體辦稅服務廳向網上轉移,加大發票“網上申領、郵寄配送”的力度,積極拓展利用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渠道繳納稅費業務,這些都是稅收征管信息化集中發力的具體體現。
應持續鞏固提升“非接觸式”辦稅繳費,將這一應時之需措施固化拓展為常態之舉。同時,注重信息管稅和數據服務大局相協調,在宏觀層面利用統計數據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參考。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