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秭歸縣地處湖北西部,位于三峽大壩庫首,是國家級貧困縣、武陵山連片扶貧攻堅縣。去年4月,該縣成功脫貧摘帽。
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國家稅務總局秭歸縣稅務局累計選派21名青年黨員分赴7個扶貧村擔任第一書記或駐村干部,有6名同志先后獲得縣委縣政府“扶貧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脫貧攻堅進入收官階段,我們將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稅務干部派往脫貧一線,讓他們在農村廣袤的田野中吸取養分、歷練成長、揮灑青春。”秭歸縣稅務局局長林新強說。
“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你說啥子?我聽不懂。”潘雁的回答讓眼前的村民懵了。而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因為語言問題鬧笑話了。
潘雁,這個出生于云南曲靖的“90后”小伙,2013年大學畢業后曾到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羊場鄉歌樂小學擔任特崗教師,2018年考進秭歸縣稅務局。
去年6月,秭歸縣稅務局號召廣大干部發起鞏固脫貧成果的“總攻戰”,在基層稅務分局擔任稅收管理員的潘雁主動請纓,挑起了到梅家河鄉陳家埫村駐村扶貧的重任。“我覺得駐村扶貧能夠更好地鍛煉自己,加深對基層的了解。”潘雁說。
今年3月底,因工作調整,潘雁又來到水田壩鄉上壩村。剛開始駐村的時候,因為口音問題,潘雁只能用普通話跟村民交流。很多時候,同一句話他要說好幾遍村民才能聽懂,還得加上不同的語氣和動作。
語言交流的不暢讓潘雁很難開展工作。怎樣才能與村民打成一片,自身優勢如何發揮?幾番思索之下,他咬咬牙:“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實在不行,我就先從方言學起。”
每次進村入戶,潘雁都跟著秭歸本地的同事一起與村民交流,一來學學方言,二來了解情況。不知不覺地,他學到了不少地地道道的秭歸方言。
“小潘,到屋里坐,嚯(喝)點兒茶。”“好噠,走兩個小時,累趴噠(累壞了)。”小坐一會兒,潘雁又拿上厚厚一沓資料,冒著小雨前往下一戶貧困戶家中。
“他倆就跟鄉親一樣”
走進秭歸縣水田壩鄉青蒿峪村,駐村第一書記秦宗祥和工作隊員楊維正戴著草帽,蹲在地里查看蘋果柿的長勢。
“你們明年來,就能吃到果子了。”秦宗祥信心十足,今年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鋤草、施肥這些農活都沒耽誤。
如果別人不說,單看他倆這副打扮,誰也猜不到他們的真實年齡。秦宗祥1989年出生,女兒才2歲;出生于1993年的楊維,更是個妥妥的“90后”。別看他們年輕,工作能力卻一點也不遜色。
在主動報名駐村扶貧后,他們很快就適應了村里的環境。青蒿峪村面積大,貧困戶多。他們一到村里,就開始走訪入戶、排查問題,為村民紓困解難。僅用了短短兩個月時間,兩個人就訪遍了村里的259戶貧困戶。
“他們剛來時,不論是村干部還是村民都不太放心,覺得他倆太年輕了。”村支書鄒仲蔡說,“時間長了才發現,這倆孩子踏實肯干,能沉下心來,漸漸地我們就認可了他們。現在,大家都感覺他倆就跟鄉親一樣。”
如今,在他們的帶領下,村民致富勁頭很足。村里的蘋果柿、秋露李、金果等一批產業項目發展得很好,鄉村旅游項目也在火熱進行中。
不能褻瀆這個“第一”
“王書記,聽說你要回單位去了,正想著再去看看你呢。我兒子今年就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了,這幾年真是多虧了你的幫助。”今年3月31日,當“85后”的秭歸縣稅務局沙鎮溪分局副局長王偉到水田壩鄉上壩村村民周宗順家道別時,周宗順拉著王偉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時間回到2016年。這一年,周宗順的兒子以優異成績考入山東工商學院,高額的學費一時間讓這個身患殘疾、收入微薄的農村漢子犯了難。那時,王偉剛剛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他經常到周宗順擺攤的地方,與周宗順拉家常。了解了周宗順的困難后,王偉積極與村“兩委”協調,為周宗順家落實低保、助學貸款、小額信貸等政策,并與秭歸縣殘聯等部門聯系,為周宗順爭取了在市里參加電工培訓的機會。現在,周宗順家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鞏固脫貧成果沒有產業不行,要帶動大家一起富。”王偉說。上壩村是鄉里臍橙種植的“明星村”,王偉想方設法聘請農業技術專家,開展農戶專業技能及實用知識培訓,推進品種改良。
“第一書記不僅僅是稱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和擔當!我不能褻瀆了這個‘第一’的稱謂。”近4年來,王偉和工作隊員一道協調鋪筑硬化柑橘運輸公路1.3公里,修建了果園路、踏步梯,架設了電線、鋪水管,發展集中采購和電商銷售模式,讓臍橙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的“黃金果”。王偉盡心盡力為村里辦實事,誠心誠意為群眾做好事,深受當地干部群眾信賴,被評為“全縣扶貧助困好青年”。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