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蕩碧波,田疇織錦繡。走進素有“江淮糧倉”之稱的安徽省阜陽市,中稻開花,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正是形成產量的關鍵期。千頃良田間,智能化的農耕設備“科技范兒”十足;糧食加工企業里,機器轟鳴運轉,訂單源源不斷;退水后的蓄洪區內,企業正在組織農民搶時補種,恢復生產趕進度。“江淮糧倉”更穩更豐足的背后,是“稅能量”的持續加持。
稅惠扶穩“金扁擔”
8月9日,在阜陽市種糧大戶路廣海的小麥倉儲基地,一袋袋剛從自動灌包機上封裝下來的優質專用小麥,正通過輸送帶裝車。“國家政策好,我們收購糧食的稅費負擔明顯輕了。”貴州省裕達糧油購銷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何文鸝邊指揮裝車邊告訴記者,“我們今年和農戶簽訂了2萬噸優質專用小麥購銷合同,節省了增值稅180萬元。公司因此決定讓利麥農,提高收購價格。麥農增收,我們增效,產銷雙贏!”
作為土生土長的阜陽農民,今年53歲的路廣海很贊同何文鸝的說法。他從2004年開始流轉承包土地,現在已累計承包了2900多畝耕地,引導成立了 8個農業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戶認證有機小麥生產基地13萬畝。“現在種糧全程機械化,農業稅取消,稅費全免,咱的‘竹扁擔’換成了‘金扁擔’,農民種地趕上了好時候。”
談起科技力量助力農業增效,路廣海算了一筆賬:他種植的優質有機小麥合同價格每斤2.25元,較普通小麥每畝增收601元,僅此一項,今年就帶動農民增收近8000萬元。“鄉親們都愿意跟著我走農業現代化的路子,我種糧越來越有勁。”路廣海自豪地說。
糧食企業馬力足
安徽雙全面粉有限公司是一家面粉加工龍頭企業,因產能需要,現投資4000萬元用于新建廠房、購進設備。眼看著這個月的貸款利息沒有著落,公司上下都很著急。“好在稅務部門幫助我們享受了61萬元的減稅‘紅包’,解了燃眉之急。”企業負責人李運福介紹,臨泉縣稅務部門發現該企業作為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可能存在未申請的新增留抵退稅,派出稅務干部主動上門輔導,為企業開通了退稅綠色通道,及時將61萬元的留抵增值稅退到企業賬上,保障了企業擴建進度。
在阜陽市國峰偉業糧油有限責任公司,稅務部門幫助企業打破了研發資金瓶頸,暢通了原料供應鏈。“為提高核心競爭力,公司組建了技術研發團隊,進行生產工藝、產品研發攻堅,但因資金壓力,不得不暫停生產線更新。”該公司財務主管謝晨陽介紹,國家稅務總局阜陽經濟開發區稅務局了解到企業困難后,第一時間為企業定制稅費優惠政策禮包,幫助企業及時享受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土地使用稅減免等優惠政策。此外,稅務部門還積極協調聯系,幫助企業在周邊四個鄉鎮建立了糧食生產基地,進一步降低了原料購進成本。
包保服務助重建
“先遇疫情,又遇汛情,多虧稅務部門保駕護航,我們才有信心連續作戰,穩住發展。”潁上縣半崗鎮田園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洋說出了因洪災受損的農企心聲。因邱家湖蓄洪,該企業2000多畝高標準農田、廠房和設備全都被淹,總計損失3000萬元左右。資金短缺、信心受挫成為災后重建的“攔路虎”。
潁上縣稅務部門組織專業團隊跟進服務,輔導該企業線上申請3000萬元資產損失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并幫助企業申請到500萬元“稅融通”貸款,加上自產農產品免征增值稅等優惠政策也為企業減免了200余萬元稅款。“這些‘真金白銀’的紅利讓我們有了從頭再來的信心和底氣,現在種子和化肥都備好了,水退一分我們就進一分,‘攆’著洪水,積極自救。”田洋說。
災后重建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資金是動力源。阜陽市稅務部門依托包保服務,對受災的涉農企業逐一登記造冊、了解訴求、輔導政策,助企業享政策、減損失、尋資金、找原料,以“點對點”的包保服務,為受災農企打通災后重建的“綠色通道”。
對于安徽省農墾集團阜濛農場有限公司而言,災后重建的信心則來自于稅務包保聯絡員幫忙算的一筆明白賬。“今年以來,我們享受到稅費優惠122萬元,稅務部門還告知我們可以在5年內結轉彌補企業所得稅稅款750萬元,這都一定程度減輕了損失。”公司財務人員李治闊介紹,目前農場已開始綜合考量災后修復的規模、材質及實施效果,并計劃購置良種,及時開展農作物補種,盡快恢復生產。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