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用積分兌換了大米、垃圾桶和洗衣液,還剩下100多個積分呢!”最近,一位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的居民在微信朋友圈曬起了自己的垃圾分類成果。修訂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3個月來,垃圾分類正成為北京市民的新時尚,7月份全市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達1764噸。
廚余垃圾分出量增長375%,其他垃圾清運量減少28%
晚上9點左右,大興區魏善莊鎮一品嘉園社區的保潔員開始忙碌起來。社區物業的郭先生介紹,廚余垃圾實行定點定時投放,每晚保潔人員會把廚余垃圾桶都統一集中到小區門口。第二天清晨,環衛公司過來車直接拉走。
“垃圾分類剛開始的時候,環衛公司的人不收,說我們分得不夠干凈徹底。我就逐一打開垃圾桶,把里面的塑料袋等雜物一一挑揀出來。后來,社區居委會和物業公司聯合,加大了垃圾分類的宣傳力度,并加強桶前值守,指導居民做好垃圾分類工作。現在居民基本都養成了自覺分類的習慣。小區每天大概會產生6桶廚余垃圾,周末會到9桶左右。”郭先生說。
對廚余垃圾變化感受最大的還有垃圾處理企業。首鋼魯家山循環經濟基地是國內首家獲批的循環經濟產業園,集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等處理于一體,設計其他垃圾處理量3000噸/天、廚余垃圾處理量100噸/天。據生態公司副總經理趙曉東介紹,以前園區餐飲企業產生的廚余垃圾,正常情況下平均每天有100噸左右。5月份垃圾分類正式實施以來,每天處理的廚余垃圾比以前增加了50%左右。
“廚余垃圾通過處理,可以制作有機肥料和產生沼氣。同時,由于生活垃圾的焚燒量和垃圾里的含水量都明顯下降,這有利于垃圾焚燒的工況控制和污染物排放指標降低,有利于節能減排。”趙曉東說,園區的發展除了政府加大財政投入以外,離不開稅收政策的支持。“根據環境保護稅法相關規定,因公司作業區屬于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所,排放的應稅污染物不屬于直接向環境排放污染物,不繳納相應污染物的環境保護稅。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計免征環境保護稅約500萬元。這為公司的發展添加了內生動力。”
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6月底,全市家庭廚余垃圾日均分出量環比增長375%,隨著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分出,全市其他垃圾的清運量也明顯下降,同比2019年下降了28%。
提升改造2.1萬組分類桶站,新建改造436座分類驛站
“回收員一般一天來兩趟,可回收物隨收隨清,確保垃圾不堆積無異味!”上午9點多,記者跟隨海淀區東營房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愛靜來到小區入口新設的垃圾分類驛站,正逢回收員把舊紙盒、廢報紙、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裝車。
新設置的垃圾分類驛站整潔規范,8個垃圾桶一字排開,統一放在物業自行焊制的鐵架子內,鐵架子上安裝了一塊宣傳板報,板報上張貼著全市統一的垃圾分類宣傳畫報,并貼有物業每天2次對驛站進行消殺的記錄。
“在各個桶站,除了標準的4類垃圾桶外,我們都會根據垃圾投放量適當增加一些其他垃圾桶的數量,確保所有垃圾能分類、投放、及時清運。”李愛靜說。
除了標準化建設,北京還對多處垃圾分類驛站進行了智能改造。在石景山區西路北社區,垃圾分類驛站安裝了一套垃圾分類AI監管督導系統,能夠實現語音智能指導居民分類投放。在豐臺區長辛店街道中奧嘉園社區,垃圾分類驛站設置了宣傳屏,滾動播放垃圾分類宣傳動畫,居民掃碼后再扔垃圾可獲取積分,用積分可兌換日用品。
“全市目前已完成2.1萬組分類桶站和83座密閉式清潔站的提升改造,全市共新建改造分類驛站436座,總設計處理能力達到32711噸每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設施建設投資先行。據悉,垃圾分類前端物品采購和設施建設、中端垃圾分揀和清運、后端數據統計與考核,北京市都通過政府采購助力推進,如通州區玉橋街道采購的垃圾分類投放站和分類驛站設施項目總預算330萬元,懷柔區2020年度垃圾分類指導員勞保用品采購項目預算金額238萬元,通州區馬駒橋鎮環境衛生服務中心馬駒橋鎮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壓縮車輛購置項目,預算金額698萬元……北京市以政府采購助力垃圾分類推進正發揮著積極作用。
“小伙子,你這個垃圾分類很到位,感謝你對我們工作的支持!”在桶站值守的張大爺夸贊道。“應該的,建設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扔垃圾的趙先生答道。
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發動志愿者共同參與垃圾桶前值守、巡視等措施,全市垃圾分類指導員實際覆蓋率明顯增長,從5月初的20%提升到目前的54%。同時,由于垃圾分類指導員的宣傳和督促,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80%以上,廚余垃圾合格率達到67%以上。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