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秸現在成了‘金條條’,咱可不舍得燒。”在潁州區九龍鎮廟前村,村民屈俊付給記者算了筆賬,自己種了170畝田,一畝田大概能出600斤秸稈,一噸秸稈賣230元,夏秋兩季,僅賣秸稈就能掙2萬多元。
在農業大市安徽阜陽,稅收優惠正助力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盤活資金擴規模、開足馬力抓技改,為秸稈找到好去處,為農民找到增收新路子。
稅惠“變現”,企業發展促多贏
近來,在國禎美潔(安徽)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的廠區外,載滿小麥秸稈的貨車排起長隊等待進場卸貨。作為安徽省最大的熱電聯產項目,該公司每天都要收購2000多噸農作物秸稈用于燃燒生成清潔能源。“眼下正是小麥秸稈集中收集階段,我們每天收購秸稈得30多萬元,資金缺口較大,可能影響收購進度。”公司財務總監李曉鵬有點急。稅務部門得知情況后,為國禎美潔量身定制稅費優惠政策禮包,第一時間輔導企業減免社保費和城鎮土地使用稅36萬余元,并為企業開辟了增值稅即征即退業務辦理綠色通道,提供“一對一”跟蹤服務。“不到3天就收到了179萬元退稅款。稅收優惠不僅幫助我們解了燃眉之急,也點亮了我們發展的信心。”李曉鵬說,受益于增值稅即征即退,今年以來企業已累計享受退稅800多萬元。
對發展信心十足的還有國能臨泉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該公司一年可利用小麥、玉米秸稈等生物質燃料約27萬噸,消化附近33萬畝農地夏秋兩季的秸稈,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吃”秸稈大戶。“秸稈發電成本與收入倒掛嚴重。如果沒有稅收支持,公司根本支撐不下去。”公司經理李奇告訴記者,2019年以來,公司不僅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2384.9萬元,還享受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123.8萬元。“我們由此可以逐年提高秸稈收購價格,實現秸稈利用的良性循環。”李奇說。據介紹,2019年以來,該公司累計完成上網電量3.1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12.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50.5萬噸,帶動當地農民和秸稈收購經紀人增收1.08億元。
在稅務部門的精準服務下,稅收優惠政策快速“變現”,迅速彌補了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的資金缺口,為其穩住發展信心。
盤活資金,秸稈利用馬力足
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有效盤活了資金,激勵企業進一步增大投資,擴規模,開足馬力提高秸稈綜合利用能力。
阜南縣林海生態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利用秸稈及其他有機廢棄物生產沼氣和肥料的企業,目前正在建設農業廢棄物沼氣與生物天然氣開發利用項目,建成投產后,年消耗農作物秸稈可達20萬噸,綜合年收益達2億元。
“新項目購進設備多、投資大,加上疫情影響融資進程,企業資金鏈條很緊。幸好有稅務部門的幫助。”該公司辦稅人員陳嬌說,公司這一項目剛啟動,阜南縣稅務局就確定專人對接企業涉稅訴求。得知企業存在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后,稅務部門立即輔導其申報,快速享受到1460萬元增值稅增量留抵退稅。“資金活起來,項目建設進度大大加快。”陳嬌表示,在稅收助力下,項目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技改升級,循環經濟闖新路
新項目提升了企業的秸稈處理能力,新技術則有效拓展了企業的生產范圍,形成秸稈綜合利用全產業鏈條。
走進阜陽市宏橋秸稈科技有限公司,若不是公司負責人張中成介紹,很難將眼前的板材和秸稈聯想在一起。“我們自主研制了國內首個零甲醛麥稻秸稈板材生產線,年產3.5萬立方米零甲醛秸稈板材。”張中成介紹說,作為一家高新技術企業,他們每年用于科技創新的投入都在100萬元以上,目前已擁有12項國家發明專利,13項實用新型專利。
稅收紅利給了他們繼續創新的信心。增值稅即征即退12萬元、城鎮土地使用稅及房產稅減免5萬元、2019年度享受企業所得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83.24萬元……“這鼓勵著我們繼續走創新道路。”張中成告訴記者,在稅收助力下,公司打算進行秸稈板材的升級改造,建設一個1200平方米的科技研發培訓中心,將中藥材融入板材中,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研究、秸稈板建筑結構研究設計、秸稈板組裝實驗,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轉型升級。
“我們將依托線上包保服務,落實落細政策,做精做優服務,幫助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穩住生產、守好優勢、布局長遠,以稅收促產業,以產業帶產能,進一步提高秸稈產業化利用率,讓秸稈有去處、農民有收益、企業有利潤,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國家稅務總局阜陽市稅務局局長陳平表示。
桂林注冊公司,桂林代辦營業執照,桂林代理記賬、桂林代辦公司、代辦公司注冊、變更、注銷、稅收籌劃、代辦各類許可證書、法律咨詢服務、會計服務。
客戶的滿意就是我們的服務標準!
桂林廣澤財務